署名文章 | 扎实推进回收循环利用行动 助力“两新”政策持续显效

作者: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 来源:《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 2025-08-12 09:31 浏览量:78

扎实推进回收循环利用行动

助力“两新”政策持续显效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

(原文刊发于《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2025年第6期)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我国高质量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24 年 2 月 23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强调,加快产品更新换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要鼓励引导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3月7日,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部署实施设备更新、消费品以旧换新、回收循环利用、标准提升四项具体行动。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增加资金规模,扩大支持范围,深入推进“四大行动”。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对退役设备和各类废弃产品进行妥善处置、循环利用,有利于落实全面节约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两新”工作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

一、深刻认识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的重大意义

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作为“两新”政策的关键收口和重要支撑,对提高资源效率、保障资源安全、助力“双碳”目标、提振投资消费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最少的资源环境代价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并强调“要抓住资源利用这个源头,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主要电器产品报废量超过2亿台,年均增长20%;每年手机废弃量可达4亿部以上。这些废旧产品设备中蕴藏着大量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回收,形成“产品—废旧物资—再生材料—产品”闭合循环,实现再生材料对原生资源的有效替代,有效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物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强度。有研究数据显示,1辆报废的小型汽车精细化拆解后,可分解出约36千克橡胶、70千克塑料、740千克废铁、100千克铝;与开发利用原生资源相比,每回收1吨废钢可减少使用1.4吨铁矿石和740千克煤。再制造与制造新品相比,可节约生产成本50%,节能60%,节材70%,减排80%。

(二)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的关键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物质资源必然越用越少”。受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制约,我国多种重要战略资源外采率长期偏高,如铁、铜、石油等重要战略资源的外采率分别超过75%、90%和70%,同时铁矿石、钢材、铜、铝等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受制于人。根据有关协会数据,2024年,我国回收利用废旧物资总量超过4亿吨,其中废钢2.6亿吨,相当于减少进口62%品位的铁精矿约3.3亿吨;再生铜产量445万吨,达到精炼钢产量的32.6%;废塑料1950万吨,相当于减少进口高品质原油约4100万吨。实践证明,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开发“城市矿产”,可有效减少重要战略资源的对外依赖,为维护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可靠资源保障。

(三)助力如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节约能源资源放在首位”,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国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仅要深化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更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回收循环利用退役装备和废弃产品是落实“循环经济助力降碳行动”工作部署的客观要求,可以通过材料替代、流程优化、产品循环等途径,有效减少原材料开采、运输及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碳排放,在更深层次、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为碳减排提供有力支撑。根据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研究,与开发利用原生资源相比,每利用1吨废钢、废铜、废铝、废塑料,可分别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吨、2.8吨、14.6吨、2.9吨;“十三五”期间,与开发利用原生资源相比,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在25%左右,预计到2025年底,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碳减排的综合贡献率将达到30%。

(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产业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回收循环利用可有效打通“资源—产品—消费—回收—再生资源”产业链闭环,有效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绿色消费升级。生产端提供再生材料,为下游制造业供给原材料生产新产品,减少对原生资源的消耗。2024年我国回收利用废钢约2.6亿吨,约占粗钢总产量的26%;再生有色金属产量约1915万吨,约占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4%。就业端为不同教育背景、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者提供了体面的就业机会,增加了群众收入,改善了社会民生。相关数据显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已带动超过 3500万人就业。消费端涌现出一批新的消费主体和场景,转转、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不断培育壮大,有效盘活了社会闲置资源,二手经济展现出强大的消费潜力,成为新的消费业态。2024年,我国二手电商用户规模达6.6亿人,交易规模同比增长17.56%,达6450.2亿元,渗透率提升至38.9%。

二、实施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取得明显成效

“两新”政策实施以来,在回收循环利用行动的带动下,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更加完善、二手产品流通交易逐步畅通、再制造产业总体规模进一步扩大、再生材料利用水平显著提高,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

图片

“两新”政策不仅释放了万亿级市场空间,更成为推动资源循环产业跃升的重要抓手。图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直属单位欧冶炼金回收小型汽车报废拆解线。

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一)健全多元回收网络,废旧物资回收效能加速提升

回收网络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源头性作用,也是长期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两新"政策引领下,废旧产品回收网络建设正在全力推进,回收网络的覆盖面与运行效能不断提升。回收网络持续完善。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网点与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积极构建“城市有分拣、县域有中心、乡镇有站点”的三级网络布局。2024年,供销总社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共改造、新建标准化规范化回收站点超过1000个。2025年一季度全国新增智能化社区回收设施2800余个,“两新”行动以来总计新增近1.4万个。新型模式不断涌现。积极推广“互联网+回收”模式,广泛普及流动回收车、预约上门回收等便民服务。家电领域推行 “线上下单—上门收旧—同步送新—专业拆装”一站式服务;汽车领域推广便捷上门收车服务,简化旧车报废流程;手机领域创新开发 “芯碎无忧”小程序,由中国邮政上门保密回收,实现手机的回收、流转、拆解和破碎等流程全程可视化、可监控、可溯源。2025年一季度,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量同比大幅增长70%,主要互联网回收平台的废旧手机回收额同比增长50%。

(二)畅通二手商品交易,二手消费市场潜力高效激发

在“两新”政策引导下,我国二手商品交易正迎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二手消费市场潜力被有效激活。2024年全国二手车市场交易量达到1961.42万辆,同比增长6.52%;新能源二手车交易量成功突破100万辆,同比增长47.97%。2025年一季度,二手车累计交易量460.74万辆,创同期历史新高,累计交易金额为3032.16亿元。其中,全国新能源二手车交易30.65万辆。交易市场不断规范。二手车、电子消费品等重点领域逐步建立起覆盖检测认证、价值评估、隐私保护等关键环节的质量标准体系,出台二手商品质量鉴定、电子产品信息清除等标准。持续优化二手车交易登记管理,开展手机、服装、家具等二手商品流通试点。消费新业态不断发展。积极培育社区跳蚤市场、主题二手市集等创新业态,推广二手车上门服务,推动二手交易从传统的线下市场向“线上+线下”融合模式转型升级,实现闲置物品高效流转。

(三)着力提升装备水平,推动再制造快速发展

随着“两新”政策的持续发力,再制造技术不断突破创新,应用领域加速拓展,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为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两新”政策将无损检测等再制造专用装备制造类项目纳入支持范围,产业装备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激光熔覆、等离子喷涂等核心工艺持续优化,关键设备的熔覆功率提升40%,材料沉积速率提高35%。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再制造实现从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在传统领域,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机床工具等行业的再制造技术日趋成熟。其中盾构机、汽车变速箱等核心产品再制造率提升至65%以上;在新兴领域,风电光伏设备、航空器部件、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再制造取得突破性进展。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再制造产业年产值接近2000亿元,企业约3000家,从业人员约10万人,形成以龙头企业引领、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企业格局。

(四)加力支持资源再生利用,引领产业发展提档升级

在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的加力支持下,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正朝着规模化、规范化、高值化方向加速发展。推进产业集聚化。深入推进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60个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重点城市等项目建设。组建中国资源循环集团,加快建设全国性、功能性资源回收再利用平台。推动产业规模化。设立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专项资金继续支持行业发展,2024年专项资金投入75亿元,带动废旧家电规范化拆解量同比增长20%。运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政策,重点支持再生资源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其中70%资金精准惠及中小企业。促进产业规范化。“两新”行动实施以来,发布废旧车用动力电池、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退役光伏组件回收利用等国家标准43项。实施“反向开票”,规范资源循环利用行业税收秩序。加强对“作坊式”回收拆解等违法行为的执法监管。

三、奋力谱写回收循环利用行动新篇章

“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启航在望,回收循环利用行动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系统思维、目标导向,务实推进回收循环利用行动,着力推动“两新”政策持续显效。

(一)加快健全废旧物资回收体系

加快“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和新模式发展,鼓励汽车、家电、手机品牌企业承担生产者延伸责任,通过自建回收体系或与回收企业合作等方式参与回收,自主确定年度回收目标并向社会公开目标完成情况。完善公共机构办公设备回收渠道,鼓励地方加强“公物仓”建设。着力构建“社区回收点—街道中转站—区域分拣中心”三级基础设施网络,在社区层面设立便民回收点,纳入“一刻钟生活网”建设,方便居民就近交投;在街道层面布局中转站,提升废旧物资集散效率;在区域层面建设专业化分拣中心,实现家电等物资的分类、检测和初加工。充分发挥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等央企的排头兵作用,探索开发全国统一的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实现“线上预约—线下回收—全程溯源”的数字化服务。鼓励基层组织、行业协会联合回收企业,开展进社区、进商圈等推广活动,引导社会公众科学处置废旧物资。

(二)畅通二手商品和再制造产品流通渠道

着力规范二手商品流通交易,建设集中规范的二手商品交易市场,推动电商平台设立专区,开展线上促销活动,提供在线预约回收、换新服务。同时,探索发展“互联网+二手商品”新型业态,加强二手商品交易平台监管,严厉查处利用二手商品交易渠道销赃、走私、假冒商标或在二手商品上粘贴假冒认证标识等违法行为。建立再制造产品认证体系,参照新品标准实施质量监管。鼓励对具备条件的废旧机电设备实施再制造,在风电光伏等新兴领域探索开展再制造业务。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应示范采购再制造产品。支持企业广泛使用再制造产品。鼓励汽车、文化办公设备等维修服务使用再制造零部件。

(三)加强资源循环利用项目要素保障

充分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加强对资源循环利用重点项目建设的支持,推广应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信托等绿色金融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地方政府完善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用地保障机制,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则前提下,优先保障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用地指标,优化资源循环利用项目环评、能评审批程序,探索弹性供地政策,将废旧物资拆解、再制造等项目纳入工业用地保障范围。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设资源循环利用相关专业,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养一批管理型、应用型、科创型行业人才。健全标准体系,开展风电光伏设备等新兴领域绿色设计、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标准规范研究,适时评估、修订现有废弃物循环利用相关标准,研究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产品标识制度,积极参与废弃物循环利用国际标准制修订。

(四)完善再生材料推广应用制度体系

加快研究建立再生塑料、再生有色金属等再生材料鼓励使用制度,实施再生材料应用提升行动,探索对汽车和家电产品的重点部件设置再生原料使用比例的约束性或引导性目标。优化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高品质再生材料推广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市试行使用再生材料奖励机制。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鼓励机关、国有企业优先采购使用再生材料的绿色产品,研究在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公建项目中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骨料。加快建立再生材料溯源认证制度,支持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修订和认证产品的研发推广,推动产品、认证标识、认证规则、认证结果等国际互认。


排行

一月 一周
      关注中循协官方微信
      Baidu
      map